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是一本也是二本福建农林大学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门户、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福州,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和特色,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是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校史发展私立福建协和学院于民国25年(1936)创办农学、农业经济学两个系。民国29年,增设园艺学系并成立农科。民国31年改为农学院,同时协和学院设文、理、农3院,成为协和大学。协和大学农学院设农艺、园艺、农业经济3系,校址设在福州市魁岐乡。抗日战争时,迁到邵武县,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原址。1951年4月,人民政府接管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福州大学,协和大学农学院更名为福州大学农学院,仍在原址办学。福建省立农学院创办于民国29年(1940年),设农艺、园艺、森林、植物病虫害、农化土壤、畜牧兽医、农业经济7个系,校址先在永安县,抗战胜利后迁到福州市。1951年6月,福建省立农学院并入厦门大学,改为厦门大学农学院,校址设在福州市。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农学院和福州大学农学院合并,建立了福建农学院,校址设在福州魁岐协和大学原址,设农学、园艺、森林3个系,共有教职工19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在校学生391人。1958年,林学系分出,单独设立了福建林学院。同年,福建农学院又创建漳州分院。1960年,漳州分院划归龙溪地委领导并更名为漳州农学院。1962年,漳州农学院撤销并入福建农学院。1958年,福建农学院校址迁到福州市郊梅峰,占地1100亩,发展到6个系、13个专业。196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到1965年,福建农学院已有在校学生1308人,专任教师327人,其中正副教授18人、讲师65人。仪器设备总值15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17万册,办有农场、园林场、畜牧场、农业机械厂、养蜂场等。还在全省建立10余个教学、科研点。农学系培育出深受农民欢迎的稻种“梅峰3号”,园艺系培育出弛名中外的包菜良种“福农3号”和花椰菜良种“福农7号”,仙游县龙华基点推广“甘蔗育苗移栽”等技术措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文化大革命”中,福建农学院于1969年被撤销,干部教师下放劳动,图书仪器大部破坏散失,校园被占用。1972年,福建农学院、福建林学院合并复办,成立福建农林大学,校总部设在南平市西芹福建林学院原址,分部设在三明市和沙县两地。1977年,撤销福建农林大学,恢复福建农学院,在三明市荆东和沙县洋坊两地办学。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福建农学院得到恢复和发展,恢复7个专业,增办6个专业。1977年起,招收4年制本科生。1979年,福建省委批准该校在福州金山新址重建,校园占地180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昆虫学、经济林4个专业获准设立硕士点。1984年,获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昆虫学2个专业获准设立博士点,博士指导教师分别是著名甘蔗专家周可涌教授和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教授。1986年,全院迁回福州市金山新址。2000年,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为福建农林大学授牌。2003年,学校被确定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1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2016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1月,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同年,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2018年3月,入选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2021年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3000多人,专任教师1700多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万人计划人才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0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1支、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2支和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2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创新团队1支,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个基地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科研成果2010年,学校共有575项科研项目获准立项,立项总经费10840.58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9460万元,占87.27%,国家级项目经费7737.88万元,占71.38%;全年共完成下达经费十七批次850项,累计下达到位经费13143万元,加上其它项目的科技经费,年度实际到位经费16179万元。学校主持完成的“细菌农药新资源及产业化新技术新工艺研究”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有14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2项进入一等奖答辩。鉴定(评审)科研成果46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30]。2011年学校获批科研立项326项(不包括横向项目),累计立项科研经费10152.4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2项,合计立项经费6672.79万元,占科研立项总经费的66%,年度科研到位经费8320万元,年科研立项经费连续第四年突破亿元大关。学校主持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虫灾变机理及其持续控制关键技术”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有15项成果进入福建省科技奖奖励公示,其中8项进入二等奖以上答辩;4项成果获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1项、二等2项、三等1项。鉴定(评审)科研成果35项,通过省级审定植物新品种4个、认定植物新品种4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2个。截至2016年11月,学校在全球率先破译小菜蛾基因组、菠萝基因组、香荚兰基因组,相关成果发表在《Natre》、《Science》、《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上。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32项,居福建省高校第2位,其中包括糖料界迄今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建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覆盖福建省73个县区和全国32个省市370个县区。参加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连续14年对接并获资助项目数居所有参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第一,其中学校发明的菌草技术推广到101个国家;育成的甘蔗品种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85%;育成的麻类品种占全国的2/3并覆盖全国种植面积1/2以上;选育了全国推广范围最广的甘薯和花生新品种。2013年1月11日下午,由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尤民生主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国剑桥大学等多家单位参与的小菜蛾基因组研究成果——“小菜蛾杂合基因组揭示昆虫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于2013年1月13日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上发表。福建农林大学小菜蛾基因组的破译,宣告世界上首个鳞翅目昆虫原始类型基因组的完成,同时也是第一个世界性鳞翅目害虫的基因组的完成。《大学》杂志发布的《2007中国高校科技贡献力排行榜》,福建农林大学科技贡献力居全国高校第39位,与福州大学并列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在福建省仅次于厦门大学。文化传统校训标志主体以和平鸽与树枝的造型为结合体,树技由“F”变化而来,而和平鸽则由“J”和“U”变化而来。标志造型优雅,含义内敛,视觉通畅,于平稳中表现主题,标志外圈与内核底为绿色,内核外圈为黄色,文字为黑色。社团组织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委员会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委员会是在学校党委直接领导下并在校团委具体指导下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学校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权利执行机构,实行主席团负责制。校学生会以主席团为核心,下设办公室、记者团、宣传部、外联部、体育部、女生部、学习部、信息部、文艺部、勤工权益部、心理健康发展部、大学生科技协会、大学生自律委员会、校纠察大队、国旗护卫队、青年志愿者协会、就业服务部、膳食管理委员会、创业部、实践部。同时配合校团委具体指导南平校区学生会、校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会、校大学生艺术团、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校级学生组织的日常工作。福建农林大学红十字会福建农林大学红十字会成立于2002年6月,校红十字工作在福建省高校中率先在全省高校举办初级救护技能培训班;率先在全省高校开展红十字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率先在全省高校成立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率先在榕城高校创建红十字博爱超市。

营销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