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入的是哪个关
山海关
山海关。
清军攻破山海关,进而入主中原.攻破山海关叫做入关。明崇祯十六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死,其子福临即位,是为清世祖。时福临年幼,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辅政。崇祯十七年四月初,清大学士范文程上“进取中原”策。四月七日,清廷即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
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仍采用过去入关侵明的者路,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清军进至翁后(今辽宁阜新附近),接到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
山海关,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口,历来为兵家所争之战略要地。
吴三桂,明末任辽东总兵,封平西伯。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他已率精锐入山海关,李白成曾对其招降,不允,双方发生激战。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起义军数干骑兵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城北翼一支明军起义归顺李白成,山海关城陷在即。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疾驰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迎入。在吴三桂与清兵两军合力下,李自成起义军寡不敌众,只好撤退,于是山海关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不久清朝代替了明朝的统治。
价值意义
文物价值
山海关是全国靠前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下靠前关”的匾额长5米高1.5米,每个字都一米有余,相传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
建筑价值
山海关古城是明万里长城上的重要的军事城防体系,东门镇东楼气势雄伟,因地处要隘,形势险要,又是万里长城东起靠前关,故称“天下靠前关”,是山海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在其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五座敌楼,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在一千多米长得长城线上,称为“五虎镇东”;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关城街巷呈棋盘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卫,形成重城并护之势;外层筑有罗城、翼城、卫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
瓮城是长城建筑中最珍贵的城,虽规模不大,却有重要作用。一是如遇敌人侵扰,可将关门作为二道防线,制敌于“瓮中之鳖”;二是从建筑上看,城外瓮城回护,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坚固雄伟,体现长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军事价值
“己巳之变”袁崇焕进军路线
天下靠前关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靠前座关隘,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是以展现明代重要关口和平原长城为主的历史遗迹人文景区[34]。山海关为军事重镇和战略要地,明宣德年间曾在此特设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较早分设机构,具有独特的军事与政治价值。自其设立至明朝覆灭,二百多年间,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
山海关距离北京大约只有280千米,而且两地之间的地形以利于骑兵冲***的平原为主。正因为山海关的特殊地理位置,关乎明王朝京师的安全,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山海关逐渐赢得了“天下靠前关”的称号。而“天下靠前关”中所谓的“靠前”,不仅指山海关地处万里长城最东端,更表明了它扼守辽西走廊,护卫华北平原的重要地理价值。
历史价值
由于处在中原农耕文化和东北游牧文化的枢纽位置,山海关在明清时期的商贸地位尤为显著,中原和少数民族商旅往来频繁,山海关既是军事重镇,又是商贸重镇。
山海关及其建筑在明朝为防止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和元朝的残余势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清朝入主中原后,山海关一带长城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但仍然是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冲。清朝成为皇帝到沈阳祭祖的必经之路,也是文人雅士登楼揽胜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