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www.np.gov.cn)

南平地处福建省北部、闽江源头,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下辖二区三市五县,人口319万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特征。当前,福建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南平和武夷新区发展,京福高铁和一批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快速推进,特别是“武夷新区”正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南平的生态、空间、资源等后发优势更加凸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历史悠久。南平有四千多年的历史,10个县(市、区)建县都在千年以上,是福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原文化入闽的主要通道。“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今建瓯市)各取首字而来。南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闽越文化、朱子文化、武夷茶道文化、齐天大圣文化、张三丰太极文化的发源地。特别是著名理学家朱熹在南平“琴书五十载”,朱子理学不仅影响中国800年文化,还远播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闽北因此也被誉为朱子理学的摇篮,谓之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南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出过2000多位进士和19位宰相,配祀孔庙的13位福建人士中10位属于闽北籍。这里不仅是抗金英雄李纲、婉约首唱柳永、法医鼻祖宋慈、西昆诗人杨亿的故里,还有江淹、辛弃疾、陆游、蔡襄、袁崇焕、海瑞、郑成功等众多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资源丰富。南平是农业、林业大市,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一位,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林木蓄积量占全省三分之一,茶叶面积占全省五分之一,毛竹林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之称。武夷山产的大红袍茶叶是乌龙茶的“茶中之圣”,历史悠久,品质特异,其传统制作工艺已被列为茶叶类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种矿产70种,探明储量的有46种,其中铌钽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位。生态优美。南平是闽江的发源地、福建的生态屏障,是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2011年被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4.7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3万个,人均水资源8900立方米,境内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一二类标准。南平风光奇秀,景色怡人,是旅游休闲度假理想之所。全市各类旅游景点150多处,其中国家级、省级以上景点占三分之一。境内的武夷山是我国4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之一,集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森林公园于一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交相辉映,以“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蜚声海内外。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为亚热带动植物“模式标本”的产地,号称“世界生物之窗”。交通便捷。这里地处福建北上西进的战略通道,是福建对接长三角、服务中西部的前锋平台。年内10个县(市、区)可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首位;京福高铁将于2015年6月正式通车,届时武夷山到福州不到1小时、到上海不到3小时;南三龙铁路、衢宁铁路南平段正在加紧建设;武夷山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16条航线,新的国际机场正在筹备建设。现代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大幅缩短了南平与沿海地区的时空距离。产业基地。目前有电线电缆、纸制品、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纺织服装、汽车配件等优势产业。圣农鸡业、星愿茶业等跻身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近年来突出绿色发展方向,着力实施食品加工、旅游养生、生物工程等千亿五百亿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产业平台发展方兴未艾,武夷新区、南平工业园区、荣华山产业组团等产业链配套完善、空间容量很大。当前,全市围绕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乡、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绿色生态”,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南平。革命苏区。南平的10个县(市、区)都是老区县和原中央苏区县。革命战争年代,福建省委曾经几度驻在闽北,被誉为“红旗不倒”的红土地。著名的“赤石暴动”,就发生在武夷山下。毛泽东同志在他的著名词作《如梦令·元旦》中写道:“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网站基本信息

网站名称:南平市

网站域名:www.np.gov.cn

网站标题:南平市

网站关键词:南平,福建,南平

营销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