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三改指的是什么?
一化三改是中国***在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三大改造,社会深刻变革
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开始进行社会层面的深刻变革。为了把私有经济纳入计划轨道,以此来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行业进行全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三大改造从农业开始,一方面是农业发展的现状决定,另一方面是农业关乎国家工业化的发展。经历土地改革的农民,虽然生产积极性提高,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仅无法满足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反而拉开了农民之间的差距。落后的农业现状,饥渴的工业化需要,农业的互助合作迫在眉睫。
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全国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到1956年,农业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广大农村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农业的合作化运动,直接推动手工业的生产合作。三大改造的难关,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尽管他们曾经是近代社会的代表,但是私营工商业的剥削性和消极面,在社会主义建设时已经不容于人民。从1954年开始,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和平赎买、公私合营的方式,完成了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实现,党及时决定从1953年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靠前个五年计划。计划的主体是国家工业化。同时,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这样就把对国民经济实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经过近一年的酝酿,形成和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主体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分别是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体和两翼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1953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