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拟(票拟和批红什么意思)
今天给各位分享票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票拟和批红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票拟是什么意思,票拟权出现于何时?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出自《明史·郑以伟传》:“文章奥博,而票拟非其所长。” 票拟,也叫做票旨、条旨,也就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
明自英宗后 凡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以墨笔写于票签上,送请皇帝批准,称票拟,亦称票旨、条旨或调旨。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掌握代替皇帝起草批示的职权,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所谓“代言之司”,所代表的乃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皇言”。但是,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的初步意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决定于皇帝的御批(当时叫做“批朱”)。
内阁权力的有无及大小,内阁实际地位的高低,也主要表现在所拟“票拟”被采纳的程度上。洪熙、宣德时期 三杨所拟的“票拟”,万历前期,张居正所拟的“票拟”,差不多都转化为“批朱”的蓝本,阁权之重、阁职之隆,自不待言。但在正统以后,诸如成化、正德、隆庆、天启等朝的皇帝都特别宠信宦官,甚至将“批红”的大权也交给司礼监的宦官头子代行,内阁的职权自必受宦官的钳制。
毛纪上言曰:“曩蒙圣谕:国家政事,商确(榷)可否,然后施行。此诚内阁职业也。臣愚不能仰副明命,迩者大礼之议(即崇兴献王事),平台召对,司礼传谕,不知其几,似乎商确矣,而皆断自圣心,不蒙允纳,何可否之有”(同上卷一九○《毛纪传》)。这是指斥世宗口头上表示与内阁商量,实际上拒绝众议,独断专行。 清初沿明制,凡奏章皆由内阁草拟谕旨,称票拟,再以满、汉两种文字写纸签上,称票签,再以票签附奏章内呈送皇帝批示,得旨后,批本处满族翰林中书批录满字,再交内阁汉族学士批录汉字。自设置军机处后,重要奏章改用奏折,此制渐废。
明代的票拟是蓝笔还是黑笔写的?
用黑笔写的。
票拟制度是明代中央决策的重要制度。明代制度,外廷官僚的章疏要先由通政司呈递给皇帝御览,之后发给文渊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的口吻草拟批复内容,用墨书小票贴在原来的奏疏上,呈递给皇帝。因为用墨书小票草拟,所以称为票拟。在票拟呈递给皇帝御览后,如皇帝同意内阁意见,则用朱笔照批后将奏疏发出执行(宣德朝后,此项权力转移到司礼监),如不同意则发还内阁重新票拟。此外,皇帝还可以把这份奏疏压下,既不发下也不打回内阁,而是做冷处理,称为留中。
何谓“票拟”和“批红”?
答案:
解析:
明宣宗时,部分奏章由阁臣替皇帝拟出批语,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奏章上面,称为“票拟”;皇帝用朱笔批示,称为“批红”。内阁大臣取得“票拟”权力说明内阁地位的提高,但是“票拟”是否算数,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明朝实行的“票拟”是什么?
在明朝实行了特殊的票拟制度,这个制度是指内阁成员根据相关的法规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
一、票拟制度又被称为拟指、拟票,主要说的是地方各个衙门以及各个部门要递交给皇上的奏章,而当时的内阁根据相关的规定以及法规,对这些规章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然后提交到皇上那里,由皇帝判断的时候进行参考,在当时全国各地的奏章都会先进入到内阁,由内阁的大学士进行初步的批阅建议,并且将相关的建议贴在奏章上面进献给皇上,这就相当于提前把草稿纸打好,让皇上进行采纳。
二、明朝自从明英宗开始,只要是重要的奏章和文书,全部都由内阁先进行初步拟定,然后再将相关的意见呈给皇上批准,所有的官员要向皇帝上书的时候,也必须先交到内阁,皇帝最后用红色的笔在奏章上做出相关的批示,这一项工作被叫批红,在内阁中只有一个人才有票拟权,这个人就是首辅,而其他的内阁成员只有参加讨论的权利,内阁中的首辅德高望重,尤其是拥有票拟权的强大权力。
三、虽然内阁的票拟权只是给皇帝提供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于皇帝,但这并不影响内阁权力的巨大,内阁的地位也非常高,这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票拟被皇上采纳的程度,这个时候皇帝完全可以不用太多的关心政事,也为自己提供了非常多的方便,虽然表面上已经废除了丞相制度,但绝大部分事项还是依靠票拟选择该怎么执行,有的时候皇帝的意志也会受到内阁的限制,后面就会出现内阁和司礼监相互辅政的局面,这样就能让两个部门相互牵制和制约。
明朝实行的“票拟”是什么?你有哪些了解?
“票拟”也叫票旨、条旨,是指皇帝在批阅奏章之前,会由内阁成员预先查看浏览,将查看之后的批阅建议,写到一张小纸条上,贴在奏章的背面,供皇帝呈览。这样一个制度,出现在明朝时期,在清朝时候,设立了军机处,就将这样一个“票拟”制度废除。
这样一个制度出现,极大减轻了皇帝工作量,同时也让内阁权力太大,很多时候左右了皇帝的想法,限制了皇帝才能发挥,和对事情的判断。我想会有“票拟”这样一个制度出现,全拜朱元璋所赐,他废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管辖六部。
他生前可以做到不眠不休工作,可他的后人却并不想这么辛苦。相比批阅奏章这样无聊的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等着皇帝去做。这样才有了“票拟”制度出现。
一、“票拟”制度,减轻了皇帝工作量
明朝的奇葩皇帝特别多,到了嘉靖帝时期,甚至可以做到20来年不上朝,更不用说批阅奏章这类辛苦的事情。他只管修道成仙,剩下的事情,全权交由严嵩等人打理。
有了“票拟”制度,才使得嘉靖皇帝,得以如此悠闲,但发明“票拟”的皇帝,却并不是嘉靖皇帝。历任皇帝都通过“票拟”制度,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让自己得以偷闲。
二、“票拟”容易左右皇帝判断,赋予内阁权力太大
“票拟”的存在,进一步扩大了内阁的权力,对一个已经批阅过的奏折,也有了自己的主见在其中。即便是皇帝,也会有先入为主理念。这样一个情况,不利于皇帝发表自己的意见,很多情况皇帝并不了解,就会以“票拟”为准执行。
这样一个制度,既有他的可取之处,同时也有很大弊端存在。如何使用和处理,全看皇帝个人。